康姓的起源
2011-09-30 16:27:08 來源:薌城鄉訊報 瀏覽:20491次
中國康姓
康姓的主要來源有四: 一是源自姬姓。以封邑為姓。據《史記·衛康叔世家》載,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叫姬封,西周初年被封于康(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),稱康叔。周武王死后,成王繼位,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,發生武庚“三監”之亂。周公旦平定叛亂后,把商朝故都周圍地區封給姬封,建立衛國。姬封勤政安民,得到民眾的擁護和周王的肯定,后被周成王任命為司寇。姬封又被稱為衛康叔。居于古康國地的子孫以國為氏。康叔之子王孫弁,謚號康伯。其子孫遂以謚為氏,姓康。 二是出自姬姓。東周周頃王時封周定王之弟的季子于劉累古封地劉城,史稱劉康公,其后裔支系有的以謚為氏。 三是來源于外族改姓。我國古代西域的康國和康居國,據《漢書》、《舊唐書》等記載,古代西域康國,約在原蘇聯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;康居國,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湖之間。這兩國曾歸漢、唐管轄,出使中國的王子和使者中有些人留居未返,為了在稱謂上與漢人相同,就以原國名為姓,姓康。此外,古代的突厥、女真族以及滿、回、瑤等少數民族中有人改復姓為單姓,姓康。目前漳州市有畬族使用康姓。 四是由匡姓改姓。據《宋史》記載,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,匡姓人為避諱而改姓康。
福建康姓
福建康姓后裔入閩始祖康子元,約在唐開元年間從會稽入閩,官至宗正少卿。唐天寶年間(742-756年),康疏準攜眷入閩任官職,初居建寧,為福建康姓一世祖,其子孫后裔分衍閩中、閩南及廣東各地。北宋初,康姓有遷至福建省。從清開始,陸續有人渡海入臺開墾。 漳州康姓 據漳州志書載,康長史大約生活于唐元和年間至唐乾符初年間(806-874年),原在唐長安賣藥,自稱姓康,居清漳圓山下。生前在龍溪圓山琵琶坂學道并行醫,貨藥于市,救民苦難,深受鄉民敬仰,死后鄉親立康仙祠祀之。唐宋間,屢受皇帝冊封,康長史當為入漳第一人。 河南光州固始人康中德,開漳時間不詳。南宋時其后裔居住在龍海市角美鎮康厝林社。有康氏五兄弟,分為“五山”。宋紹興年間(1131-1161年),因戰亂,康厝林社被焚燒,康氏五兄弟為避兵剿,特以山為號,逃往各方謀生,擇靜隱居。一路遷今永春縣坑口玉牛的“鳳山”,一路遷同安縣的“箱山”,一路往今廈門市杏林區東孚鎮霞美溪社的“霞山”,一路遷往紫泥鎮安山社的“安山”,一路遷往同安縣新民鎮禾山村的“豪山”。據譜牒載,其中“徙龍溪安山者曰二十七承事,遷同安豪嶺曰二十八承事” (漳臺族譜對接網)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