省級文物保護單位——后眷樓
2021-01-20 18:05:52 來源:薌城鄉訊報 瀏覽:40次

后眷樓位于漳州市南靖縣金山鎮后眷村,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由南靖著名海商盧項出資興建,歷史上為當地盧氏族人聚居之所。1932年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戰役回師瑞金時分兵駐扎于此,后為國民黨十九路軍駐地,設軍需倉庫于樓內;抗日戰爭時期漳州龍溪中學內遷至此做為校舍使用直至抗戰勝利,2017年起收歸當地村委會集中管理使用,投入專項資金進行修繕并辟為后眷村文化活動中心。現存建筑本體保持清代原貌,文物保護管理工作規范良好。 后眷村地處九龍江支流西溪之畔,距離西溪航道上游起點的水潮碼頭不遠,該樓是當地族人航海運輸轉運之所,同時具備一定的海絲文物內涵。樓內的盧氏族人在清代多渡臺貿易,族譜記載明確,涉臺淵源關系密切,又是一處涉臺文物。 后眷樓現已綜合利用為當地鄉村文化活動中心,在樓內開設文化講堂、農家書屋、文體活動室、體育健身室,文物建筑得到很好的綜合利用,是南靖縣保護文物的先進典型。 后眷樓建筑規模龐大,設計科學,“五院九門十八廳”的布局處處蘊含著“五行”“八卦”等傳統文化精髓,空間結構和營造富有特色,內涵豐富,顯示了先人巧妙的構造智慧,具有較高的歷史、科學和研究價值。 2020年11月,后眷樓獲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 近日,藏身于南靖縣金山鎮后眷村的一座九門十八廳的大宅院“后眷樓”,再度引發文物考古和建筑學者的關注。近日,記者慕名前去探訪。 筆者站在毗鄰的一座三層樓上眺望,“后眷樓”依山傍水,座北朝南,呈長方體構筑,猶如一座小城堡,占地總面積3.39畝,院前埕地面積1.42畝。整座大宅院門廬威嚴,庭院寬敞,雕梁畫棟,雄偉壯觀,既有北方大宅院的氣勢,又有南方回廊重檐式的特征。大宅院樓高兩層,四面墻體從地面到2.5米高處全部是石砌的,2.5米高以上的外墻則全部為青磚砌成。宅院內設有九個大門,前外墻有一個正大門和2個邊門;后外墻左、右各有2個門。前外墻2列窗門,上層15個窗戶,下層12個窗戶;后外墻2列窗門各有14個窗戶;左、右外墻上層各8個窗戶,下層各7個窗戶。大宅院內有18個廳堂、108個房間。正大門的墻寬0.95米,上方石刻“岐峰拱秀”四個大字,門匾左邊石刻小豎字“乾隆 丁未 孟春”,右邊石刻小豎字“范陽”,兩枚刻有“云起剛陽”“騰飛修甫”方形印章以及一個小“建”字。雖歷經歲月滄桑,但建于清朝乾隆年間的這座大宅院至今保存基本完好。 曾經在樓內住過50多年、今年85歲的老人盧阿非,是當年宅院建造者盧項的第20世孫,他向記者講述了祖輩口口相傳關于宅院建造者盧項的故事:盧公項在年少時常在金山圩賣糍粑。有一天,一位路過的外地中年者購買糍粑,匆忙中將一只裝有金銀的“雙頭袋”忘拿。三年后,這位外地客又路過,問盧公:“我印象你三年前在此賣糍粑,怎么還在賣?”盧公告訴他:“我是在等一位客戶回來尋找忘拿的東西。”“是一只‘雙頭袋’嗎?”“正是。”原來,這位外地客是經商富翁,當時購買糍粑忘拿“雙頭袋”,以為賣糍粑者撿回去早就改行以免人來討回,沒想到盧公一直在等失主來尋回。此舉,令這位經商富翁深受感動。他認為盧公忠厚老實,是他平生以來遇到的最誠實守信的人,便將“雙頭袋”內的金銀全部贈送盧公做安家費用,讓盧公當助手隨他外出經商。20多年后,盧公在外經商發跡,財通三省,富裕漳州七縣而名聲遠揚。 乾隆丁未年(1787年),盧公回鄉建了這座后眷樓。盧公性格開朗,樂善好施,村里修橋鋪路或者困難人家有求,均慷慨解囊,留下了很好的口碑。 據了解,盧項后裔從后眷樓走出了不少舉人、進士,甚至有父子登科、兄弟同榜的。新中國成立后,后眷樓還住有40多戶,100多人。改革開放以來,后眷村的住戶陸續搬出,并在附近建房居住。但是大宅院風范猶存。近年來,后眷村開展村容整治,在后眷樓內外安裝路燈,并在其埕地前建起農民公園,添置體育健身設施,后眷樓內外呈現出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,成為福建省富美鄉村的示范村。 (溫欣 賴定軍 盧子超 文/供圖)
|
|